北屋教程网

专注编程知识分享,从入门到精通的编程学习平台

提示词的终极秘密:它考的不是技巧,而是表达

提示词的终极秘密:它考的不是技巧,而是表达

提示词老是跑偏?3步“表达公式”让AI真正听懂

我以前也被AI搞得哭笑不得,明明感觉离想要的输出只差一步,却总踩到雷。说实话,问题不是AI聪明不聪明,而是我们自己没把话说清楚。我花了几个月拆书、做实验,最后发现一条最硬的规律:把提示词當作“表达”的延伸,而不是单纯的指令。先把这件事搞明白,很多半天也办不成的事,会瞬间顺了。

首先,你得分清楚三个东西:你心里的目的是什么(本意)、你写给AI的那段文字是什么(文意)、AI最后听到并执行的是什么(解意)。我朋友小李曾经让我帮忙写券商客服话术,他起初只给了句“写个客服话术”,结果AI给了模板化、没温度的回复。后来我们把本意改成“识别客户负面情绪并安抚到愿意接电话”,把文意改成具体指令“扮演券商智能客服,读客户留言判断情绪并生成一条安抚且可引导到通话的回复”,AI的解意也就对路了。明白了吗?不先弄清本意,文意再精准也只是徒劳。

其次,选对“人”也关键。别把所有任务都丢给同一个模型。像Kimi适合长文本阅读和资料整合,DeepSeek在代码和数学推理上更有料,Gemini在跨模态和实时搜索上优势明显。我的一个项目就是因为把长文综述交给擅长短文本的模型,结果输出逻辑断裂,后来换了适合的模型,效率直接上来。换句话说,模型是工具,任务决定谁上场。

再者,把沟通场景分成四种模式来想会清楚很多:有些事你和AI都知道,只需简短指令;有些事需要AI教你,靠连续提问逐层抽丝;有些场景是共创,双方都在未知边界上碰撞思路;还有些是你知道而AI不知道,这种情况就要“喂”数据,做检索增强或微调。理解这四个象限,能把写提示词从盲打变成有的放矢。

接下来给你几步可直接上手的做法。先写一句明确的本意,用一句话交代目标和可衡量的结果;然后把文意写成“你扮演X,目标是Y,输出格式是Z,并给出示例”,比如:请扮演一名券商智能客服,阅读客户留言并判断情绪(正/中/负),生成一条简短安抚回复并附上一句引导语,回复不超过40字,示例格式如下。最后在解意阶段做快速验证:让AI先解释它理解的任务要点,再让它输出。这个小流程能把很多误差挡在门外。

再往深了走,可以用RAG把外部知识库接入,让模型先查证再回答;可以用SFT用人工标注的问答集去训练模型;也可以在提示词里给few-shot示例,教它“我要这个范儿”。我在一个客户项目里用RAG把资料库接进来,回答的准确性和引用可靠性都有明显感觉上的提升,不是玄学,是流程改了。

说白了,提示词不是魔法台词,而是桥梁。先问清楚你要什么,再选对模型,最后把你的想法用能被机器读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做,效率不是吹的,会一步比一步稳。你如果也在跟AI“猜心”,不妨把今天的方法试一遍,说实话,很多人都会有惊喜。

你最近写过让AI失灵的提示词吗?说说那次的场景和你当时的本意,我想看看我们能不能把那把钥匙拧对。

本文观点基于原作者 @梧桐AI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的原创发布,题图来自Unsplash(CC0协议)。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