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狗还在为画图熬夜秃头?
2025年7月GPT-4o-image上线后,靠论文摘要秒出专业配图确实香,但别指望一个AI包打天下。
这工具最绝的是语言理解和绘图结合。
输入"生成Biorender风格机制图"指令,配比调好16:9白背景,三分钟出图真不夸张。摘要里细胞通路、分子机制描述得越细,图就越贴。小白也能搞出能发表的配图,这点没得黑。
可短板也明显。堆几千个数据点让它画火山图?颜色标记得手动调三遍。坐标轴间距对不上原始数据时有发生,最后还得开Origin重做。某课题组试过同时生成五张代谢通路图,四张的酶名字拼写出错。
配色才是隐形雷区。默认生成的颜色饱和度炸眼,投期刊分分钟被编辑打回。拿ColorSpace调个学术配色套用,质感立刻不同。要矢量素材也别死磕,Figdraw里现成的细胞器模板拖进去改,比让AI重画省一小时。
最近更神的玩法是让悠船AI把英文术语转示意图骨架,再丢进4o细化。团队协作时直接共享指令模板,新人半天上手。但涉及到电镜照片标注尺寸、多组学数据叠图这种精细活,老牌工具更靠谱。
省流建议:流程图机制图放心交给它,省下时间干正事。数据图先导进Excel预处理再生成,配色用专业工具校准。素材库常备Svg REPO的免费元件,应急时真能救命。
这波AI进化让科研绘图门槛塌方,效率起码翻倍。可偷懒全甩给AI的,审稿意见教你做人。工具是死的,搭配使用的人才是关键。画图再不是拦路虎了,但该花的功夫还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