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屋教程网

专注编程知识分享,从入门到精通的编程学习平台

网络空间中的超文本什么是“文本间性”?

冯月季

“伴随文本”的概念是在克里斯蒂娃“文本间性”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克里斯蒂娃曾经受到巴赫金诗学思想的影响。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小说的复调理论、对话原则以及狂欢化理论。上述理论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与传统不同的文本结构多层次化,因此在巴赫金的文学理论中已经有明显的“文本间性”的影子。1967年,克里斯蒂娃在法国《批评》杂志上发表《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一文,正式提出了“文本间性”的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克里斯蒂娃提出了“文本间性”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任何文本的生成和存在都具有拼接性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历史的或时代的其他文本的影响。克里斯蒂娃把文本比作一个句子中的词,任何一个词的概念的生成除了受到句子中其他词语的影响,从更广义的范围来看,还要受到作者、读者、与文本相关的叙述者以及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影响。


文本的这种特征类似于索绪尔所说的符号构成的组合轴与聚合轴的关系,但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文本论是在封闭的系统内进行讨论的。而克里斯蒂娃所探讨的“文本间性”显然超出了文本本身,文本并非被动地接受来自主体的限制,在克里斯蒂娃看来,文本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主体。任何一个文本都在与其他文本相互指涉时才能确定自身的位置,所有的文本都是从社会文化语境中派生的。这样,克里斯蒂娃就将文本这个概念从传统的文学视域中抽离出来,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去理解,超越了结构主义封闭的文本观。


克里斯蒂娃的“文本间性”理论提出后在西方文学批评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罗兰·巴尔特对“文本间性”理论的阐述。在《S/Z》中,巴尔特以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为例,说明在解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要涉及五种意义符码,五种符码构成一个意义网络,整篇小说贯穿于其中。这五种符码构成了支配这篇小说的意义解释的规则。巴尔特说,每一种符码都是一种声音,一种力量,将小说的纹理编织起来,如此就构成了整部小说“多声部”的现象。在《写作的零度》中,罗兰·巴尔特进一步对“文本间性”理论进行阐释,巴尔特认为作家的文学创作要共同遵守一个时代的语言结构,语言结构先天的规定了作家的写作,如巴尔特所说的,语言结构全面贯穿于作家的语言表达之中,并且包含着全部文学创作。在此,巴尔特更强调语言结构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否定,语言结构在文学之内,而风格在文学之外。这样,作家的全部创作就由语言结构的水平性和风格的垂直性构成。巴尔特的意思是:不管作家有多么强烈的个人创作风格,他都要受到来自时代或历史的其他文学文本的约束。


除巴尔特外,对“文本间性”理论作出系统阐释的是热奈特,在对“文本间性”的认识上,热奈特与克里斯蒂娃等人意见不同,某种程度上,热奈特重新定义了“文本间性的关系”。热奈特是一位坚定的结构主义者,他把“文本间性”定义为“跨文本关系”,认为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存在着五种文本关系,因此在学界看来,热奈特的理论属于狭义的“文本间性”。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